歼轰-7A”飞豹”战斗轰炸机(2)

时间:2012-07-05 10:02 责任编辑: 来源: 点击:

 

从70年代起,中国空军已经意识到轰-5、轰-6存在的穿越对方防空系统能力差的缺点,由于中苏分裂,中国无法从前苏联得到相关的型号及技术,尽管航空工业竭尽所能对这两种飞机进行了改进,如改进轰-5的机载雷达和自动驾驶仪,提高了其低空飞行能力,为轰-6加装第二代领航轰炸系统,但并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,因此要想突破80年代预想战场的防空体系,必须有一种可以低空突防的作战飞机,与此同时,中国海航也面临着同样问题,国外海军水面舰艇已经普遍装备舰空导弹,其防空能力也日益提高,以轰-5、轰-6为装备主体的海航的作战能力也面临着挑战,所以海航也需要一种和空军差不多的飞机来满足80年代作战环境的要求。因此中国在新型战机的研制中强调海空军通用,即同一种机体加装不同的设备和武器来满足空、海军的作战需要。不过当时空、海军虽然在战机的主要技战指标上基本一致,但在座舱布局却有分歧,空军从低空高速突防性能出发,希望新机采用F-111、苏-24那样的并列双座,其主要优点就是由于两个飞行员并列双座,视野大,并且两者可以共享仪表板数据,可以互相协作,这对于高负荷的低空飞行是非常宝贵的,但海军采用的是导弹轰炸机的概念,即增加一个武器控制员对空舰导弹武器系统进行操纵,希望采用串列双座,由于低空突防飞行所需要的技术难度太高,需要较高性能的地形跟随雷达等航电系统,而相对平坦的海面低空飞行就简单的多,仅需要雷达高度表与飞控系统交闻就可以了,同时由于国产雷达数据处理方面的不足,在海面背景条件下的探测能力尚可满足部队的需要,但滤除地面杂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,因此有关部门最终决定先研制海航型,然后再研制空军型。


点击查看更多图片

苏24战斗轰炸机采用并列双座,这种方式利于互相协作,但分工不好。


点击查看更多图片

总设计师陈一坚向刘华清同志介绍“飞豹”
服务信息